雪松原产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,广泛分布于不丹、尼泊尔、印度和阿富汗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地区,故亦称喜马拉雅松。日本率先引进了雪松,我国在 1920年左右又从日本引进,先在上海后到南京以及其他地区种植。现在南京和青岛都有非常高大的雪松树,但实际树龄尚不足100年。
北京地区的雪松最早是1950年从南京中山陵园苗圃引进的,有9株树种在大木桶中,放置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拉马克堂附近(在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内)。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香山脚下成立北京植物园,由园副主任董保华先生负责引种和管理,将6株小树种在松柏园,还有3株种在西门科普展览室前面。这几棵松树就是北京市最早引进的雪松树。北京的冬季干燥严寒,于是管理人员在每株树的西北方向围上席子,形成背风向阳的环境,这样幼树能安全越冬。雪松适当长大后,不挡风也能安全越冬,消除了管理人员担心雪松在北京无法越冬的顾虑,增强了引种的信心。
1973年植物园大量引进雪松,当时由王其林等3位科技人员负责到青岛中山公园引进几百株雪松幼树,树龄3~5年,2米多高。这些树苗先种在苗圃里,以后逐渐移种到植物园的很多地方。现在国内生长高大的雪松树,主要是这一批苗木。与此同时又引进了雪松种子,进行播种育苗,获得了大量苗木。由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(现简称南园)引种雪松很成功,于是也推动了其他地区在北京的引种工作,促进了雪松的发展。
据笔者调查,现在北京生长量最大的雪松为南园大温室前面的一棵(见左图,树下为栽种者王其林高级工程师)。这棵雪松树是1973年从青岛中山公园引进的,种植时树龄约为5年。种植地是一片平地,北边30米是温室,南边是月季园,在雪松的附近有1个较大的喷水池,由于生长地土壤、光照等条件比较优越,所以这棵雪松生长速度较快。到2013年拍照时生长期为45年,树冠平均每年扩大0.5米,树高平均每年增加0.5米。这样的生长速度可以和速生杨树相提并论,在常绿的松柏树中极其罕见。雪松有雌株和雄株之分,很多是雌雄异株,但也有雌雄同株的。这棵北京地区最大的雪松树为雌雄同株,但是结果量非常少,从发育状况来看,树体还处于青春期,没有进入壮年期或老年期,预计树冠还会继续扩大。
二、雪松的特点和发展前景
1. 树冠为塔形 雪松是明显的塔形树冠,上部小、下部大,从上到下都能合理吸收阳光。每个侧枝都向外伸展,互相不重叠,分布均匀、错落有序,能充分利用光照,光合作用效率高,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,产生更多的有机物。
2. 为常绿树 雪松是常绿树,不过和一般常绿树还有区别,很多松柏类树木冬季叶色呈黄绿色,而雪松总是保持鲜绿色,说明叶绿素到冬季仍处于活动状态,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超过了多数常绿植物。
3. 病虫害极少 据植物园长期负责植物保护工作的王其林介绍,在多年的养护中未发现雪松有病虫害发生,也不需要像其他树木那样喷药保护。由于病虫害伤害枝叶,严重地影响到光合作用,而雪松基本上没有病虫害,使光合作用保持高效率。
4. 发育晚,结果少 很多松柏树有发育过早的特点,即树还没有长大就开花结果,使树木消耗过多的营养,生长缓慢形成小老树。而雪松生长30年左右才开始开花结果,而且结果的数量一般很少,减少了养分消耗,使营养集中到根、茎、叶的生长上,这也是其生长健壮的原因之一。
5. 适应性较强 从我国几十年来的引种效果看,从南京到北京都适宜雪松生长;冬季可度过-20℃的低温天气,夏季可耐40℃以上的酷暑;年降雨量从500毫米至1500毫米都能适应;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的山沟中生长良好,说明雪松也能在山区生长。鉴于雪松适应性较强,可以引种试验,进一步扩大其在我国的生长范围。
笔者近期有机会赴北美考察,发现加拿大和美国山区绿化工作都搞得很好,绿化树种大多数为常绿的松柏树,尖塔形树冠,其中也有不少的雪松。例如华盛顿大学校园中就有很高大的雪松,生长很健壮,树姿比其他树木更优美。笔者相信,雪松必将成为我国绿化大军中的后起之秀,在建设“美丽中国”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上一条:桂花怎么养才能花开百朵满屋香
下一条:温江桂花购买注意事项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