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植树节最早起源于1872年的美国,美国一农民呼吁人们在每年的4月10日植树。这一活动很快得到了广泛的支持,并成为了美国的一个传统。后来,由于各州自行决定植树节日期,此外,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,例如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,朝鲜是3月2日,巴西是9月21日等。这些植树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美化环境,保持生态平衡,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。
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、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,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。1928年,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,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。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,在邓小平提议下,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。2020年7月1日起,施行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,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。
植树节根据时间长短称作植树日,植树周,植树月。
哪些人要承担义务植树任务?
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》规定,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,男11岁至60岁,女11岁至55岁,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,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。
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任务是多少?
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规定: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-5棵,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、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。
全民义务植树有哪些尽责形式?
全国绿化委员会印发的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(试行)》,确定了8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:造林绿化,自然保护,设施修建,志愿服务,抚育管护,认种认养,捐资捐物,其他形式。
上一条:泰安庭院造型松
下一条:夏季重庆茶花的种植和养护方法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